close

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、小年或春燈節,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,通常元宵時間固定在農曆正月十五,2022年元宵節日期是2月15日,正月十五是一年第一個月圓之夜,一元復始、大地回春夜晚,慶祝新春的延續,民間熱鬧慶祝也有小過年之稱。

(圖/ 放天燈 來源/網路)

為什麼元宵節要吃湯圓或元宵呢?

史料記載,從宋代開始,當時稱這食物為「圓子」或「浮圓子」,在清代上元竹枝詞也都明確記載元宵作法,也將元宵當成珍品和商品交易食物。至於元宵節會吃元宵習俗,最早也出自於宋代,記載唐宋時,元宵節吃「面繭、圓不落角」;到南宋,出現了「乳糖圓子」兩者都是湯圓前身,宋代周必大《元宵煮浮圓子》詩詞中,也有出現「星燦烏雲裡,珠浮濁水中」,直到明朝,元宵的稱呼就變得多樣化。從中國文化到至今,就會在元宵節當天吃元宵或湯圓,主要是想表達碗裡湯圓、家家戶戶團團圓圓,也象徵闔家團圓和吉利意思。

台灣元宵節有哪些活動?

每個縣市都會有獨特的節日,在台灣元宵節習俗活動有「北天燈、南蜂炮、東寒單、西乞龜、中火旁龍」慶典,也有祈福與驅邪含義。

  • 北天燈

平溪放天燈每年都吸引十多萬民眾參加;有人說天燈是諸葛亮為傳遞軍情所創,又稱孔明燈;也有傳說是民眾要躲避盜匪,互報平安施放信號,而稱為祈福燈或平安燈。元宵節前後,數千組天燈暗夜中升空,將平溪夜空點綴得更炫麗迷人。

(圖/ 蜂炮 來源/網路)
  • 南蜂炮

台南鹽水區靠近海,多住以討海為生的漁民,一些移民來自福建沿海,蜂炮的活動耆老推測起於清,光緒11年(1885年),當時瘟疫流行,居民基於民間習俗,向當地的「關聖帝君」(關公)祈求平安,並依請示結果,在元宵節晚上,請出鹽水鎮上的鎮南宮周倉爺做開路先鋒官,關聖帝君殿後,一路燃放炮竹繞境。相傳清光緒年間鹽水發生大瘟疫,民眾祈求神蹟降臨,沿途燃放炮竹直至天明,遶境結束後,鹽水疫情就此消退,民眾感念神恩,每年元宵夜沿襲成例,演變為今日赫赫有名之蜂炮盛會。

(圖/ 寒單 來源/網路)
  • 東寒單

台東炮炸寒單爺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,每年元宵都會神明遶境遊行,以及傳統「 炮炸寒單爺」的民俗活動,也是地方文化也是地方特色陣頭。真人扮演的「寒單爺」是民間俗稱的「武財神」,站在神轎上接受鞭炮炮轟,相傳可以為「寒單爺」驅寒並帶來財運,炸得愈旺人民便愈富足。

(圖/ 乞龜 來源/網路)
  • 西乞龜

乞龜,顧名思義是向神明乞討象徵吉利的龜,想發財、轉運都可向神明乞求。在靠海為生的澎湖尤為盛行,方式是透過擲筊詢問,神明若同意,便可將龜帶回家,等同於帶回好運。來年則必須準備更大的龜還願,除了感謝神明保佑,也將這份好運傳遞下去。從澎湖俗諺中「摸龜頭,起大樓;摸龜尾,存家伙;摸龜殼,事業穩達達;摸龜腳,金銀財寶滿厝腳。」可以得知,澎湖人相當重視乞龜,每到元宵節無處不「龜」,大大小小的廟宇都可以乞龜。

(圖/ 中火旁龍 來源/網路)
  • 中火旁龍

火旁龍為臺灣苗栗縣於元宵節的主要核心活動,「火旁龍」客語就是「炸龍」意思,利用鞭炮、蜂炮炸舞龍,採用大量鞭炮、蜂炮去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(去舊)迎新年,有迎春納福的意涵,也有文化傳承的意義。

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,它的檔案名稱為 共同賣場GIF.gif
arrow
arrow

    as07353213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